台灣客家語 拼、注音方案
基於《中華民國國家語言拼音方案》而做的拼音方案。
除了字母符號外,亦有口語上的變調、音變等說明,同時也有與《客家語拼音方案》之對照。




四縣腔『模』( ㄇㄨ ˉ ) ( mu ˉ )
四縣腔 『毋』( ㆬ ˉ ) ( m ˉ )
四縣腔『拿』( ㄋㄚ ˊ ) ( na ˊ )
四縣腔 『嗯』( ㄯ ˪ ) ( n ˪ )
四縣腔 『雅』( ㄫㄚ ˪ ) ( nga ˪ )
四縣腔 『惹』( ㄬㄧㄚ ˊ ) ( ngia ˊ )
四縣腔 『魚』( ㆭ ˉ ) ( ng ˉ )
本版之聲調符號,採取聲、調分開標示之法。
故「入聲調」,在其「聲」之部分,是表現在「拼音字母、注音符號」上。
而「調」之部分方由「聲調符號」表現。
客家語「上聲」皆不分陰陽。
至於「四縣腔」則連「去聲」亦不分陰陽,故「富、護」同音。



此部分為實際唸讀時,所發生的變化,而其中以「連續變調」之部分為最重要。
而客家語的各腔變調方式不一,故本站將其分開標示。
例字
【聲母】



【韻母(陰聲韻)】



此處所用的「仔(ㄜ)」,四縣腔讀「仔(ㄝ˪)」,是名詞詞尾的「仔」,並非「仔細」的「仔」。
【韻母(陽聲韻)】



【韻母(入聲韻)】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