符號字母之選定與設計之理念
《中華民國國家語言拼音方案》- 各族群語言的拼、注音字母符號之整合構思
緣由:
因為我本身的母語就是「台語」,在聽、說方面不是問題,但後來在新聞媒體、網路上接觸到「台羅拼音」,那於我而言,在學習、適應上很快又不太費工夫。
但是,後來因為對台灣其他族群的語言也有些興趣,卻發現「客語拼音」、「馬祖語拼音」與「台羅拼音」,在符號的發音上皆有不同與衝突處,這造成了學習上的困難。
同時,又注意到「台灣原住民各族語」的「原民書寫系統」,在符號的發音上,與「台羅拼音」、「客語拼音」、「馬祖語拼音」亦皆有不同與衝突處。
而上述各拼音法,又和一般人因受「台灣華語」、「英語」影響而習慣的符號之發音方式,多有衝突之處。
如「thank、they」、「pen、pass」、「talk、ten」、「key、king」等等,在「台灣華語」、「英語」的影響下,「th」會發『清齒擦音[ θ ] 』或『濁齒擦音[ ð ]』,而「p、t、k」則會發為「ㄆ、ㄊ、ㄎ」等等的『送氣清音』,皆與「台羅拼音」不同。
而另一方面,「客語拼音」的『送氣清齦顎塞擦音[ tɕʰ ]』與「原民書寫系統」的『清小舌塞音[ q ]』,卻是皆用「q」來表示。
「馬祖語拼音」的『閉前圓唇元音[ y ]』與「原民書寫系統」的『硬顎近音[ j ]』亦皆是用「y」來表示等等,也造成了學習拼音法上的衝突。
在此情形下,義務教育要同時推行「台灣華語」、「英語」再加上「本土語言」的三語教育,對於孩童之負擔著實過重。
設計之理念:
有鑑於目前各族群母語的困難處境,我認為應當最大程度的利用義務教育下,國人對於「台灣華語」、「英語」的熟悉,以此來讓社會人士與各級學生,可以盡可能的容易學習、理解「各族群母語—本土語言」的拼音。
現行的各族群之拼音方法,皆是各專家學者齊心戮力下達成的極大成果。
但在目前母語之困境下,以及打算實施之義務教育的「台灣華語」、「英語」、「本土語」三語並行下,吾以為各拼音法的互不相通,著實的造成了學生學習之困難,也著實的造成了各「本土語言」因為師資的不足,而需要培訓跨「本土語言」之師資上的困難。
同時也對社會人士進修各種「本土語言」所需支付之成本,造成額外的負擔。
如有一人,他學了「台羅拼音」,但後來又需要學習「客家語」,他卻需要再學一套「客語拼音」才能進入「客家語」的詞彙、文法教學。
但是,如果我們能以同一套的「國家語言拼音法」為基礎,那人在學「台語」時則會先學會「國家語言拼音法」,當他需要學習「客家語」甚至「原住民族語」時,他便能夠省掉「學習第二套拼音法」的成本,直接進入「客家語、原住民族語」的詞彙、文法之學習,可以有效的節省成本。
又,如今的社會,語言要傳播是避不開電腦打字的需求,畢竟不論印刷成冊或網路傳播,皆須依靠電腦,故吾以為「國家語言拼音法」的設計,要盡可能的「方便電腦文書輸入」,也就是要盡量少用「造字」與「特殊符號」。
基於上述理念,我試著提出一套「國家語言拼音法」,想以此來整合「各族群的母語」。
希望能為各族群做出貢獻,還望諸位參詳。

當產生「清送氣、清、濁」的聲母三元對立之情況,則無論是以「p」為『清雙唇塞音[ p ]』,或是以「b」為『清雙唇塞音[ p ]』,必然會有其中一個聲母必須使用「二合字母」來表示。
正如前面所述,雖然英文之「p」為『清雙唇塞音[ p ]』,但是因英文單詞的字首送氣之發音方式,以及學校國語教育下的影響,國人太習慣以「b」為「ㄅ」,以「p」為「ㄆ」。
而國人在學習「日語ぱ行」時,其羅馬字首是「p」,但我們同樣習慣以「ㄆ」之發音來學習。
又《韓語 國語羅馬字表記法》中亦是「p」來表示『送氣清雙唇塞音[ pʰ ]』即「ㅍ」。
故基於上述與本版之設計理念,便以「b」為『清雙唇塞音[ p ]』,以「p」為『送氣清雙唇塞音[ pʰ ]』。
然後參考《臺語通用拼音》對於『濁雙唇塞音[ b ]』之處理,以「bh」代表。
注音符號部分,「ㄅ、ㄆ」出自《國語注音符號手冊》。而「ㆠ」則是出自《台語注音符號》。

『清唇齒擦音[ f ]』與『濁唇齒擦音[ v ]』以「f」、「v」來表示,此點,各拼音方案幾乎一致。
而《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》中,如「邵語」部分,是以「f」來表示『清雙唇擦音[ ɸ ]』。
綜觀諸語,似乎並無『清雙唇擦音[ ɸ ]』與『清唇齒擦音[ f ]』並存之問題。
故如無區分之必要,『清雙唇擦音[ ɸ ]』也可用「f」來表示。
『濁雙唇擦音[ β ]』與『濁唇齒擦音[ v ]』亦是此理。
如需區分,本版參考《臺語通用拼音》的後綴「h」表示濁音之方式,用「vh」來與「v」做出區別。
在從後綴「h」表示濁音之方式來延伸,以前綴「h」之方式,來維持清音之性質,遂以「hf」來與「f」做出區別。
注音符號部分,「ㄈ、ㄪ」出自《國語注音符號手冊》。
「勺」出自《馬祖閩東 (福州) 語注音符號》,其設計理念,為發音時以「ㆠ」之方式發音,但嘴型須於雙唇間留下空隙,遂為「勺」。
「ヨ」為本版設計,採「勺」之設計理念,以發音時用「ㄈ」之方式發音,但嘴型為在雙唇間留下空隙,便在「ㄈ」中加上橫線,遂為「ヨ」。

因為英文,如thank、they、the這些字的關係,我們對於用「th」表示『清齒擦音[ θ ]』與『濁齒擦音[ ð ]』相當熟悉。
但因「魯凱語」中,『清齒擦音[ θ ]』、『濁齒擦音[ ð ]』、『清齒齦擦音[ s ]』、『濁齒齦擦音[ z ]』四音皆存。
我們無法仿照《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》中,也會使用「s」、「z」來表示『清齒擦音[ θ ]』、『濁齒擦音[ ð ]』的方式,來做字母的共用。
「s」、「z」在各語中多為『清齒齦擦音[ s ]』與『濁齒齦擦音[ z ]』之符號。
而基於本版之設計理念,遵循英文發音,以「th」來表示『清齒擦音[ θ ]』與『濁齒擦音[ ð ]』。
如需區分,方使用「tz」來與「th」作區別。

參照「雙唇塞音」的情形給予「齒齦塞音」相同的處理概念。
即同樣參考《臺語通用拼音》以後綴「h」來表示濁音之方式,用「dh」來表示『濁齒齦塞音[ d ]』。
而國人在學習「日語」的「た」、「て」、「と」等字之時,亦習慣以「ㄊ」之發音來學習,其羅馬字首是「t」。
同樣的,《韓語 國語羅馬字表記法》中,『送氣清齒齦塞音[ tʰ ]』之「ㅌ」,字母亦為「t」。
注音符號部分,「ㄉ、ㄊ」出自《國語注音符號手冊》。
而『濁齒齦塞音[ d ]』,雖然在《台語注音符號》中有其注音符號,但因電腦未收錄,故無法使用。
基於本版盡量不另外造字,不另外使用特殊符號之原則,遂取「亣」來代表『濁齒齦塞音[ d ]』。
「亣」為「大」之古字,取「大」之古音的輔音部分為用。

以「m」為『雙唇鼻音[ m ]』,「n」為『齒齦鼻音[ n ]』,幾乎各拼音法皆如此。
而鼻音雖然是「輔音」,但因其發音方式之故,亦能做元音使用,這便是所謂的「元化輔音」,又或是稱之為「成音節輔音」。
而在「台語」、「客家話」內,有此種「成音節輔音」之存在。
《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》與《客家語拼音方案》皆採不改變使用字母之方式,本版從之。
同時依循《國語注音符號手冊》、《台語注音符號》的聲符、韻符雙分之原則,本版注音符號亦做聲符、韻符之分。
仿國際音標之法,以子音符號多添加一筆而成母音之方式,將注音符號作相同處理。
「ㄇ」添一筆成「ㆬ」,便從聲符轉韻符。「ㄋ」、「ㄯ」之變亦同。
而其出處,「ㄇ、ㄋ」出自《國語注音符號手冊》。「ㆬ、ㄯ」則出自《台語注音符號》與《注音符號總表》。

以「s」來表示『清齒齦擦音[ s ]』,以「z」來表示『濁齒齦擦音[ z ]』,各拼音法幾乎皆是如此。
而國人在學習日文假名「つ」時,慣用「ㄘ」音來學習,遂取「つ」之羅馬字「tsu」的字首「ts」為用。
其音即為『送氣清齒齦塞擦音[ tsʰ ]』。
然後參照「齒齦塞音」於字母上的使用原則,以「d」為不送氣清音,「t」為送氣清音,定『清齒齦塞擦音[ ts ]』為「ds」。
接著再以「s」、「z」的清、濁音原則,用「dz」來表示『濁齒齦塞擦音[ dz ]』。
注音符號部分,「ㄗ、ㄘ、ㄙ」皆出自《國語注音符號手冊》,而「ㆡ」則是出自《台語注音符號》。
至於『濁齒齦擦音[ z ]』的部分,雖然在《注音符號總表》內有其符號,但與『濁齒齦塞音[ d ]』所遇之情況相同,電腦並未收錄。
故本版取「巳」之古音的輔音部分為用,便以「巳」為『濁齒齦擦音[ z ]』之注音符號。

『齒齦邊近音[ l ]』在眾拼音法中,多為「l」。
而在《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》中,「r」多是『齒齦顫音[ r ]』。
然在「泰雅語」,『齒齦邊近音[ l ]』、『齒齦閃音[ ɾ ]』、『齒齦顫音[ r ]』三音並存,為表示區別,便以「rl」來表示『齒齦閃音[ ɾ ]』。
而『清齒齦邊擦音[ ɬ ]』,則循「拉阿魯哇語」例,以「hl」來表示。
然後『濁齒齦邊擦音[ ɮ ]』則取《110年度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修訂共識成果報告書》內所載之「卑南語書寫系統」的「109年修訂共識建議附註說明」內之提議,以「lh」來代表。
此法恰巧也符合「雙唇塞音」與「齒齦塞音」在濁音部分的標示原則,即依照《臺語通用拼音》的後綴「h」為濁音之法。
注音符號「ㄌ」出自《國語注音符號手冊》,而在『齒齦閃音[ ɾ ]』的部分,則是參考國人在學習「日文ら行」時,慣以「ㄌ」音學習之例。因「日文ら行」乃『齒齦閃音[ ɾ ]』而非『齒齦邊近音[ l ]』,但因無需區別,故同樣用「ㄌ」之符號為記亦可。
至於「历」,因《注音符號總表》內有『清齒齦邊擦音[ ɬ ]』之符號,然電腦未收錄,而其設計理念為「ㄏ」、「ㄌ」之合體,故本版按此設計法,以「ㄏ」、「力」合為「历」之形為用。
因注音符號「ㄌ」乃取自「力」之古字,遂反其道而行,改取今字為用。

以「ch」代表『送氣清拱齦後塞擦音[ tʃʰ ]』,「sh」代表『清拱齦後擦音[ ʃ ]』,「j」代表『濁拱齦後塞擦音[ dʒ ]』,一如本版理念所述,以盡量貼合大眾與英語之發音習慣,如「china」、「jump」等,遂做此訂。
而『清拱齦後擦音[ ʃ ]』為「sh」,其對應濁音『濁拱齦後擦音[ ʒ ]』,便以「s」、「z」的清、濁音原則,定為「zh」。
至於『清拱齦後塞擦音[ tʃ ]』則用《華語通用拼音》之處理法,以「jh」代表,正好與「ch」、「sh」有一致感。
注音符號部分,「ㄓ、ㄔ、ㄕ、ㄖ」皆出自《國語注音符號手冊》。
而基於現行「台灣華語」之發音,《客家語拼音方案》中以「ㄓ、ㄔ、ㄕ、ㄖ」來協助國人學習海陸等腔的發音之方式,《馬祖閩東 (福州) 語注音符號》中對於「ㄖ」之用法,以及閩語支、客語、粵語等語言無捲舌音之特色,本版遂將「ㄓ、ㄔ、ㄕ、ㄖ」定為「拱齦後音」。
至於『濁拱齦後塞擦音[ dʒ ]』之符號,本版則是取「士」之古音的輔音部分為用,便以「士」代表。

正如我們對於注音符號的「ㄓ、ㄔ、ㄕ、ㄖ」的理解,它們也能代表捲舌音。
故本版在無對立下,亦將「ㄓ、ㄔ、ㄕ、ㄖ」拿來代表捲舌音。
同時,將捲舌音視為各調音法之音的捲舌化。
簡言之,就是以「台灣華語、客家語、馬祖語」中對於「ㄓ、ㄔ、ㄕ、ㄖ」的定義為其本音,然後把將「ㄓ、ㄔ、ㄕ、ㄖ」唸成捲舌音的情況,視為一種變化。
然後基於國人因學習英文,而產生之「r」的捲舌意象,本版遂決定以後綴「r」的方式來表示捲舌音。
而如果無區分之必要,在想省拚的情形下,亦可不添加「r」。

如前所述,各捲舌音皆以視為該調音法的捲舌化之音處理。
故將『清捲舌塞音[ ʈ ]』視為捲舌化之後的『清齒齦塞音[ t ]』,所以將「d」後綴「r」,變成「dr」。
『濁捲舌塞音[ ɖ ]』亦是此理,「dh」添上「r」而成「dhr」。
而同樣的,如果無區分之必要,亦可做注音符號的共用。
字母部分,也同樣的在無需區分與想省拚下,亦可不加「r」。

當注音符號的「ㄖ」唸為捲舌音時,亦有人認為該音乃『捲舌近音[ ɻ ]』,而非『濁捲舌擦音[ ʐ ]』。
而「雅美語」正好有『捲舌近音[ ɻ ]』無『濁捲舌擦音[ ʐ ]』,故本版便將倆音作符號之共用。
省拚之原則亦同前述。
『捲舌邊近音[ ɭ ]』同樣以『齒齦邊近音[ l ]』之捲舌化來做標示,故為「lr」。『捲舌閃音[ ɽ ]』亦是此理。
至於『捲舌閃音[ ɽ ]』、『捲舌邊近音[ ɭ ]』在注音符號上的兼用,和字母的省拚上,皆與上述原則相同。
如「排灣語」有『捲舌邊近音[ ɭ ]』無『齒齦邊近音[ l ]』,如想省拚,亦可。
「鄒語」則是有『捲舌閃音[ ɽ ]』無『齒齦閃音[ ɾ ]』,亦可省拚。

同捲舌音之原則,本版亦將「齦顎-硬顎音」視為產生顎化的發音來處理。
而顎化現象在很多語言中皆有。
比如「日語」的「し」,「韓語」的「시」等等。
又比如「台語」、「馬祖語」,因顎化現象明顯,故在《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》、《馬祖閩東 (福州) 語羅馬字拼音方案》內,『清齒齦塞擦音[ ts ]』與『清齦顎塞擦音[ ʨ ]』皆是共用字母。
而在原住民族語言,如「太魯閣語」、「布農語」等亦有顎化現象。
所以本版以後綴「j」來表示「齦顎-硬顎音」,同樣的,如無對立、區分必要,亦可省拚。
注音符號部分,「ㄐ、ㄑ、ㄒ」出自《國語注音符號手冊》,「ㆢ」則是出自《台語注音符號》。
至於「ㆺ」,此符號出自《胡托苗文》,正好是代表『濁齦顎擦音[ ʑ ]』的注音符號。

同上所述,「齦顎-硬顎音」皆以該調音法之顎化來處理。
故「硬顎塞音」為「齒齦塞音」之顎化,「硬顎邊近音」為「齒齦邊近音」之顎化。
而本版之所以採用後綴「j」來表示「齦顎-硬顎音」,正是出自《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》中對於「排灣語」之『硬顎邊近音[ ʎ ]』的標示法。
《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》便是用「lj」來表示。

『硬顎鼻音[ ɲ ]』亦是同樣,採用『齒齦鼻音[ n ]』之顎化來標示。
而『軟顎鼻音[ ŋ ]』用「ng」來表示,幾乎是所有拼音法的共同原則,基於本版理念,沿用之。
至於『成音節軟顎鼻音[ ŋ̍ ]』,此音在「台語」、「客家語」、「粵語」等語言中皆有。
同樣的,參照《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》、《客家語拼音方案》以及《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》內,鼻音無論是否成音節,皆不做字母變化之方式標示。
此處方式皆與前述「成音節輔音」之原則相同。
故同樣在注音符號部分做聲符、韻符雙分。「ㄬ、ㄫ」出自《國語注音符號手冊》,「ㆭ」則出自《台語注音符號》。

與「雙唇塞音」、「齒齦塞音」同樣,「軟顎塞音」也是碰上聲母三元對立之情況。
此處亦是照相同原則,以《臺語通用拼音》用「gh」來代表『濁軟顎塞音[ ɡ ]』之方式來處理。
同樣是取後綴「h」表示濁音之概念。
而以「k」表示『送氣清軟顎塞音[ kʰ ]』,同樣是參照國人學習「日語か行」之習慣,亦是參考《韓語 國語羅馬字表記法》的表記。
至於唇化,亦稱為唇音化或圓唇化,則是指在發該輔音時,嘴型變得較圓。
在本版所參考的資料中,主要是發生在「粵語」,且基本只發生在「軟顎塞音」。
而在《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》中,便是以「gw」、「kw」來代表。
因粵語並無「圓唇化軟顎塞音」與「軟顎塞音+圓唇介音」的對立,故本版注音以「ㄍㄨ」、「ㄎㄨ」來表示。
同時也是配合國人因學習「英語」而有的「w」為「ㄨ」的意象。
注音符號部分,「ㄍ、ㄎ、ㄨ」出自《國語注音符號手冊》,「ㆣ」則出自《台語注音符號》。

《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》以「q」表示『清小舌塞音[ q ]』,沿用之。
『小舌顫音[ ʀ ]』則是出現在「排灣語」,因其與『齒齦顫音[ r ]』無對立,故本版讓其共用「r」。
而在國人學習「英語」的環境下,「c、g、k、q」等字母多有用喉嚨發音之意象,本版遂取「c」來表示『會厭塞音[ ʡ ]』。
至於『聲門塞音[ ʔ ]』,《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》多以「ʼ」表示,本版從之。
注音符號「阝」則是出自《注音符號總表》,正是表示『聲門塞音[ ʔ ]』之符號。

『清軟顎擦音[ x ]』與『清聲門擦音[ h ]』,雖然在「台灣華語」、「台語」、「客家語」、「粵語」等語言內未有對立,然在「台灣原住民族語」中有別。
故依照《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》之處理,以「h」代表『清聲門擦音[ h ]』,以「x」代表『清軟顎擦音[ x ]』。而同樣的,如無區分必要,則皆用較常見之「h」。
濁音部分,則同樣依照《臺語通用拼音》後綴「h」之方式來表示。
以「xh」為『濁軟顎擦音[ ɣ ]』,「hh」為『濁聲門擦音[ ɦ ]』,無區分必要則皆用「hh」。
注音符號部分,「ㄏ」雖出自《國語注音符號手冊》,然其在《台語注音符號》、《馬祖閩東 (福州) 語注音符號》等方案中,皆為代表『清聲門擦音[ h ]』之符號,故本版也以此為正音,無區分必要方兼用於『清軟顎擦音[ x ]』。
至於「ㆸ」則是出自《胡托苗文》之注音符號,其代表的正是「ㄏ」之濁音。同樣以『濁聲門擦音[ ɦ ]』為正,『濁軟顎擦音[ ɣ ]』則為兼用。

「台灣原住民族語」中,『清聲門擦音[ h ]』與『清咽擦音[ ħ ]』必不皆有,故本版依照《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》之法,「h」亦表示『清咽擦音[ ħ ]』。
同理,有「小舌擦音」則無「軟顎擦音」,反之亦然。故本版亦讓雙方共用「x」、「xh」。
同樣的,如「軟顎擦音」、「小舌擦音」、「咽擦音」、「聲門擦音」此四種擦音無區分必要,皆用「h」,其濁音亦皆用「hh」表示。
注音符號的使用也是相同原則。

「內爆音」是相當稀少的音。
因「鄒語」無『濁雙唇塞音[ b ]』與『濁齒齦塞音[ d ]』,故本版亦用「bh」、「dh」來表示。
而如欲省拚,可按該語所具之音來做字母的分配。

用「y」代表『硬顎近音[ j ]』,用「w」代表『圓唇軟顎近音[ w ]』,幾乎在拼音法中都是如此,本版從之。
『圓唇硬顎近音[ ɥ ]』則依循《華語通用拼音》之法,以「yu」表之。
即介音「ㄩ」處於該字發音首位之時,有變為「近音」發音之可能,而《華語通用拼音》依舊使用「yu」表示的此一方式。
而『軟顎近音[ ɰ ]』在《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》中,是以「h」表示,一方面是因「雅美語」無「軟顎擦音、小舌擦音、咽擦音、聲門擦音」,另一方面亦是『軟顎近音[ ɰ ]』與『濁軟顎擦音[ ɣ ]』之音頗近。
本版便依「硬顎近音」皆有「y」之呈現概念,將『軟顎近音[ ɰ ]』定為「wh」,使「軟顎近音」亦皆有「w」,不過相同的,如可省拚,亦可用《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》之法。
注音符號部分,同樣依循「介音」之概念,故仍是使用「ㄧ、ㄨ、ㄩ、ㄭ」。
而從「介音」所代表之音來觀之,可知「介音」乃是用來代表「閉元音」與相應的「近音」。
故「ㄭ」雖不是「介音」之符號,但其代表之音乃是「閉元音」,故本版同樣按「介音」之原則,視其為「介音」,遂取其來代表該「閉元音」所對應之「近音」。
至於「ㄧ、ㄨ、ㄩ、ㄭ」在《國語注音符號手冊》內雖然皆為韻符,但「介音」並無需做聲符、韻符之分。

「i」為『閉前不圓唇元音[ i ]』,「u」為『閉後圓唇元音[ u ]』,各拼音法中皆為如此,本版亦同。
而『閉前圓唇元音[ y ]』則取《華語通用拼音》及《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》之法,以「yu」表示。
至於『閉後不圓唇元音[ ɯ ]』,此音乃「台灣華語」之「資、慈、斯」等等漢字之元音,亦即傳統俗稱之「空韻」,不過那些漢字實際是有「韻母」存在,只是按例不標,並非沒有母音。
本版採《客家語拼音方案》之法,以「ii」表示之。
「鼻化元音」則以《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》之法,用後綴「nn」來表示。
注音符號部分,「ㄧ、ㄨ、ㄩ、ㄭ」出自《國語注音符號手冊》,「ㆪ、ㆫ」則出自《台語注音符號》。

『閉央不圓唇元音[ ɨ ]』便是前面所提之另一空韻,即「之、持、使、日」等字的「韻母」,然此音亦存在於「台灣華語」以外之語言。
如偏泉音的「海口腔台語」、「金門語」,又如原住民族的「魯凱語」、「鄒語」、「拉阿魯哇語」亦有。
『閉央不圓唇元音[ ɨ ]』因其為「央元音」,舌位在「前元音」、「後元音」之間,在《台語注音符號》中之符號「ㆨ」,其設計理念便是取此音介於「ㄧ、ㄨ」之間來設計,本版便參照《客家語拼音方案》以母音字母疊字象徵舌位位移之原則,取「u」之疊字「uu」來表示舌位的移動。
『半閉央圓唇元音[ ɵ ]』則為「粵語」之音,其音與『中央元音[ ə ]』頗近,而觀諸語,有『中央元音[ ə ]』則無『半閉央圓唇元音[ ɵ ]』,反之亦然,本版便將此二音做字母之共用。
取《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》用來表示『半閉央圓唇元音[ ɵ ]』之「eo」為用。
『捲舌化中央元音[ ɚ ]』則同樣以後綴「r」來象徵捲舌化,遂以「eor」表示。
注音符號部分,「ㆾ」乃取自《民眾識字粵語拼音字彙》內之注音符號,「ㄜ」、「ㄦ」則取自《國語注音符號手冊》。

『半閉前不圓唇元音[ e ]』在各拼音法中多以「e」表示,本版從之。
至於其鼻音化,同樣用《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》以後綴「nn」來表示之法。
『半閉前圓唇元音[ ø ]』則參照《馬祖閩東 (福州) 語羅馬字拼音方案》的方式,以「oe」來表示。鼻音化則同樣後綴「nn」。
注音符號部分,「ㆤ」出自《台語注音符號》,「ㄝ」出自《國語注音符號手冊》,這兩個注音符號所代表之「e」音,其差別只在舌位高低,而多數語言中,此兩種「e」音並無對立,亦無需區分,故依循本版理念,如「e」音無須區分則皆以「ㄝ」表示。
而出自《馬祖閩東 (福州) 語注音符號》之「廿」,乃是代表「ㆤ」及「ㄝ」之圓唇化發音。
亦即兩種「圓唇e音」,而同樣的,此兩種「圓唇e音」之差別只在舌位高低,其在「馬祖話」中並無對立,故在《馬祖閩東 (福州) 語羅馬字拼音方案》及《馬祖閩東 (福州) 語注音符號》中,「圓唇e音」皆以「oe」及「廿」表示。
至於鼻化元音之符號,「ㆥ」出自《台語注音符號》。而「干」則是出自《注音符號總表》,用來表示鼻音化之「廿」。

如前所述,『半閉前不圓唇元音[ e ]』與『半開前不圓唇元音[ ɛ ]』在很多拼音法中,因無區分對立,故都以「e」表示,而如需區分,則同樣參照《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》及《客家語拼音方案》,以「e」為開口小者,「ee」為開口大者。
『半開前圓唇元音[ œ ]』在《馬祖閩東 (福州) 語羅馬字拼音方案》、《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》以及《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》中,皆以「oe」表示,本版從之。
而所有鼻化音之處理,都同樣是後綴「nn」。
注音符號「ㄝ」出自《國語注音符號手冊》,「ㆥ」出自《台語注音符號》,「廿」出自《馬祖閩東 (福州) 語注音符號》。

『半閉後不圓唇元音[ ɤ ]』通常與『中央元音[ ə ]』不同出,故本版將兩者做共用,皆以「ㄜ」、「eo」表示。
『半閉後圓唇元音[ o ]』與『半開後圓唇元音[ ɔ ]』如前述之「e音」例,開口小者以「o」表示,開口大者以「oo」表示。同樣的,如無區分必要,皆以「o」、「ㄛ」表示。
「鼻化o音」部分,觀諸語皆無區分之必要,如《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》便是將『鼻化半開後圓唇元音[ ɔ̃ ]』標示為「onn」,但其「o」並非『半開後圓唇元音[ ɔ ]』,只是無區分之必要,故注音符號共用。
而此鼻化音的注音符號共用,在前述之「鼻化e音」上亦同。
至於符號出處,「ㄛ」、「ㄜ」出自《國語注音符號手冊》,「ㆦ」、「ㆧ」則出自《台語注音符號》。

『次開前不圓唇元音[ æ ]』在《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》中以「ae」表示,本版從之。
而觀諸語,『次開前不圓唇元音[ æ ]』與『次開央不圓唇元音[ ɐ ]』不同出,如「賽夏語」有『次開前不圓唇元音[ æ ]』無『次開央不圓唇元音[ ɐ ]』,「粵語」則是有『次開央不圓唇元音[ ɐ ]』無『次開前不圓唇元音[ æ ]』,遂兩音共用「ae」、「ㆿ」。
至於『開前不圓唇元音[ a ]』與『開後不圓唇元音[ ɑ ]』雖在多數語言中無區分必要,但如需區分,則同樣以母音字母疊字象徵舌位位移之原則來表示。
鼻化元音之處理法皆與前述各音相同。
而『開後圓唇元音[ ɒ ]』,因其圓唇的發音性質,聽感與『半開後圓唇元音[ ɔ ]』頗相似,如雙方無須區別,可皆用「oo」、「ㆦ」表示。
注音符號部分,「ㄚ」出自《國語注音符號手冊》,「ㆦ」、「ㆩ」出自《台語注音符號》。
「ㆿ」、「乙」、「丄」、「卜」則皆出自《注音符號總表》。

所謂的入聲,是指如「台語」、「客家語」、「馬祖話」、「粵語」等等語言,以塞音為字尾,從而造成發音有急停之感。
而韻尾,乃是因上述諸語對於字音的認知,基本分成聲母、韻母兩大部,聲母乃子音,但位於母音後之子音,則會被認知為韻母的一部份,如要單提便以韻尾稱之。
至於「無聲除阻」簡言之就是不出聲音。
入聲的發音方式,便是以相對應的發音部位來迅速截斷聲音,使其聽之短促,故亦有促聲之說。
拼注部分,『聲門塞音[ ʔ ]』依循《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》之方式,即不論放於字之何處,皆以「ʼ」表示之法處理。
而另外三個入聲,則依《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》、《韓語 國語羅馬字表記法》等拼音法對於該三種入聲之法處理。
雖然《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》對此三種入聲之標示與另兩拼音法相同,但因《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》是採字首、字尾同字母之原則,與《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》、《韓語 國語羅馬字表記法》不同。
而本版字首、字尾是不同字母,故偏向於《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》、《韓語 國語羅馬字表記法》。
注音符號部分,《台語注音符號》是以該注音符號之小字即為不出聲的方式在做標示。如大字的「ㄅ」便是位於字首的聲母,而位於字尾的小字「ㆴ」便是用以截斷發音的入聲韻尾。

鼻音韻尾與前述入聲韻尾在認知上相同,即字首位認知為聲母,而位於母音後之鼻音,會被認知為韻母的一部份,故同樣的,單提亦是稱為韻尾。
而在各拼音法中,鼻音皆不會因位於字之何處,而有字母的不同,本版亦是如此。
只是在注音符號上,需做聲符、韻符之別。
而「成音節輔音」之注音符號便已是韻符,基於鼻音韻尾會被認知為韻母之一部份的關係,遂直接使用「成音節輔音」之韻符,不再另添注音符號。

所謂的聲調,是指在該語言中,字發音時的相對音高之呈現,而其呈現有辨義作用。
而聲調依其音高變化之走勢,大抵可分成四種,「維持在同一個音高」、「音高呈現越來越高」、「音高變得越來越低」、「音高變化的前半與後半不同」。比如「台灣華語」的一聲是「維持在同一個音高」,三聲則是「音高變化的前半與後半不同」。
而走勢之外,聲調的另一個重點是「在該語言內的相對上之高低」。
譬如「台語」的一聲和七聲雖然皆是「維持在同一個音高」的聲調,但是一聲的音比七聲的音要來得高。又如「粵語」的二聲與五聲皆為「音高呈現越來越高」,但二聲的音比五聲的音要來得高。
而在「入聲聲調」部分,則參考《客家語拼音方案》、《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》之方式,以入聲韻尾來標示入聲,再配上聲調符號,以此來呈現「入聲聲調」,而不另做聲調符號。
至於輕聲則是比較特殊,它是配合前字的聲調來發音,本身無固定之音高,但音節呈現會較輕。

此處所指並非標點符號,而是一些在字的拼注上會用上之符號。
「 : 」用以表示長音,如該語有長短音之區別,可後綴此符號,以象徵該音的持續時間較長。
「 . 」用來區分字母,比如「ng」為一個二合字母,而「n.g」則是兩個字母。
「 - 」則是用來連接字與字,形成一個詞彙。